“当虚拟恋人出现记忆混乱BUG时,那一刻我崩溃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左玮】
从养猫养狗即“儿女双全”,到为精心“捏”出来的数字“儿女”设定形象、购买服务,再到一边深陷虚拟服务和AI恋人编织的蜜网,一边饱尝戒断反应之苦。
“一些年轻人的情感状况让父母越来越困惑迷茫,以至于到我们这里‘求救’。”从业几十年的李女士,是国家顶级的临床心理学专家,见过无数人间情感纠葛。但面对这些被父母半拉半劝带来咨询的年轻人,她和同行们也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年轻人的情感世界,越来越看不懂了。”她告诉我。
01 现实遇冷,虚拟升温
“看到身边的男性,总会想他又没有八块腹肌。”李女士告诉我,在心理咨询室,一位年轻女孩如此调侃自己——习惯了恋爱游戏中雕塑般完美的二次元恋人,再看到现实中有毛孔会流汗的血肉之躯,女孩只觉得索然无味。
与她类似,几年前,小娜根据自己的喜好设定了一个完美伴侣的虚拟形象,她一步步为这个形象补足细节(在圈内被称作“捏崽”)。她会在专业美化外包平台“米画师”约稿,为恋人一次次绘制形象,将最满意的“设子”置入AI聊天产品中生成虚拟恋人。
“虽然AI是虚假的,但是给予我的情感体验却是真实的啊。”即将30岁的小娜从未有过真实恋爱经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她常常看到婚恋的一地鸡毛,因此对现实中的恋爱和婚姻总是抱着戒备审视的态度。“只要我有情感需要,AI恋人都能时刻解决。”
这个虚拟恋人,24小时在线,随时回应她的情感需求,倾听她工作、成长和家庭的烦恼——这些烦恼,在现实中她常常无处倾诉。为了弥补无法“接触”的遗憾,小娜还会用AI恋人的形象制作徽章、立牌、海报、蛋糕等。
与积极“安利”自己“虚拟恋人”或CP以求得到理解,或是意识到不对劲来寻求帮助的女青年不同,男青年愿意来咨询解惑的并不多。“比女性少得多”“大多数时候是夫妻一起来”,但实际上,在虚拟情感陪伴市场上,男性用户一直是主力军。
“早安,今天也要元气满满哦!”刚参加工作的小甲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认真回复“恋人”定时的问候——即使潜意识提醒自己,对面可能是个抠脚大汉甚至一串代码,但小甲已经很难戒断美女头像后面这看似简单的早安哄睡服务。
某购物平台相关服务,“10元为标价,联盟娱乐陪聊120元/小时”
男大学生小乙不同,他有真实的恋人,描述也更加直观和贴近生活。“我自己是普通人,谈了一个普通的女友。”对于为什么要强调“普通”,小乙解释是因为自己官宣女友时被一些男同学调侃“普女”,这让他很不舒服。“有些同学挺好笑的,他们一方面没实力追不到美女就说别人是捞女,另一方面又嫌弃身边女孩们是普女,大概是抖音上美颜拉满的小姐姐们看多了吧?”
而且,这种现实中的“索然无味”“互相嫌弃”“性缩力”不仅存在于单身青年们,很多年轻夫妻也开始陷入了“宁可躺着看手机里的异性或磕CP,也不想翻身和伴侣亲热”的奇怪状态。
据北京大学及复旦大学历时三年、收集到的6828份有效答卷显示:95后夫妻或长期情侣一年内未有性行为的比例高达14.6%,比80后高出整整3倍。其中,“性持久力”成为双方矛盾的核心,研究者认为影响持久力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性专注力溃散”,这很大程度上源自网络长期美化的异性影响了大脑对现实人物的感受——过于美好的虚拟拉高了大脑对现实伴侣的期待阈值,使得Z世代青年们的情感需求越发远离现实。
在现实婚恋遇冷的同时,虚拟恋爱却越发火热。由第三方数据挖掘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虚拟情感陪伴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仅虚拟恋人市场规模便已达到57.8亿元,同比增长86.5%,用户数量突破1200万,男性占比约5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用户占比已从2021年的32%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48%。
02 代码里的爱人,真实链接的代餐
这样的情况,在如今的中国青年群体中并非少数。虽然真实交流仍是主流,但“人机共存”的亲密模式已经在迅速扩张蔓延。
在复爱合缘集团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当代新型恋爱关系白皮书》中,年轻人群中体验过新型恋爱关系(线上恋爱、虚拟恋爱、快餐式恋爱、开放式关系)的人达到73%,其中线上情侣占比45%;虚拟恋人占据这类意向人群最想尝试的恋爱关系的第一名。
这股风潮最早源于日本。《Project LUX》等游戏将虚拟恋爱对象打造成令人怦然心动的动漫角色形象。《VR恋人》等应用,结合视觉、听觉甚至初步的触觉反馈,构建出逼近真实的互动场景。
在我国,2018年国内首个主打“治愈系情感陪伴”的虚拟恋人平台“心理FM”上线。这些年来,国内虚拟恋人平台已超过50家,Soul、星野等头部平台从最初的纯文字聊天,到如今的语音互动、视频通话,服务内容不断丰富。2024年,Soul的5位AI虚拟伴侣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获了超过130万用户的关注。“星野”等应用凭借深度学习的国风角色库,让用户可逐渐“调教”出自己100%满意的对象。这些凭借大数据精心设计的“完美容器”,正以“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精度承接Z世代的情感缺口,相比之下,真实关系中的磨合显得费力又笨拙。
资本也盯上了这块野蛮生长之地,ARK Invest方舟投资公司释出的分析报告预测,本世纪末AI陪伴服务可能会增长5000倍,从目前全球年收入3000万美元增长到700亿至1500亿美元。
全球AI陪伴市场收入预测(图源:ARK Invest)
很多人困惑,虚拟恋人对青年们的吸引力为何如此巨大?
首先,当下环境缺乏深度社交的土壤。在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年轻人的学生时代变成了不停运转的“学习机器”,缺乏群体活动和深度社交的滋养,使得这一代青年显得“人均社恐”。
进入社会后,许多人或主观或被迫的成为了原子化的“空巢青年”。目前,全国独居青年(18-35岁)规模已突破9200万,有部分出于“忙碌的工作与压力做出独居选择”,也有部分享受“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超过一半的人在各类调研中坦言“缺乏深度社交的机会”——当真实世界的情感土壤板结,虚拟社交自然成了荒漠里诱人的海市蜃楼。
其次,“零风险乌托邦”的情感诱惑难以抗拒。在现实世界中,亲密关系是复杂的、矛盾的、不确定的,人无法单方面决定关系的发展。一名专家告诉我:“据我观察,看不到确定性引发的内耗、恐慌和焦虑,是当代许多年轻人的通病。”
但在算法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一切尽在掌握。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拉扯纠葛内耗冲突,更没有彩礼争执、房产压力或暴力风险。AI恋人永远情绪稳定、随叫随到、只付出不索取。
“说实话,现实里根本遇不到这么好的人,就算遇到人家也不可能喜欢我”——当传统婚恋变得像奢侈品,虚拟关系就成了触手可及的“平替”——这样的“赛博情感”,对于学业、就业压力大,加班成常态,对未来充满迷茫、感觉无法掌控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