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想走出焦虑和迷茫,请好好考虑这三个问题

编者按:202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学历贬值”、“继续内卷”成为众多学子的切身感受。与此同时,文科生感叹“专业不敌PPT技能”,理工科面临“实验室与产线脱节”,书本知识与职场需求间的鸿沟让年轻人倍感迷茫,“技能错配”问题日益凸显。而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更成为初出茅庐的应届生面前一道看似难以逾越的屏障。
面对多重挑战与冲突的价值选项——是追求稳定体制、高薪大厂,还是投身新兴赛道,选择自由职业?毕业生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突破单一成功标准的桎梏?高校教育又当如何深化改革,破解产教融合难题,回应时代之问?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了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东勃,深入解析毕业生就业焦虑的成因与高等教育的破局之道。
观察者网:曹老师刚刚送走了一批毕业生,一定很有感触。首先想问问您,今年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曹东勃: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新高,有1222万人。宏观层面看,最近几年来,国家在促进高校就业工作上主要集中在两大方向上发力。
一个是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高校校院两级都在有针对性地开展访企拓岗,特别是重点针对有就业意愿但尚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和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主动、精准地走访校友企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产业园区企业,开拓有效岗位资源。“走出去”的同时,也在做好“就业促进周”“百城千校万企进校园促就业行动”等“引进来”的工作。
再一个就是组织政策性岗位招录,通过“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国家基层服务项目以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助理等岗位招录,也在不断助力应届生就业工作。
此外,很多地方政府都面向青年高质量就业创业出台不少支持性政策。比如,上海临港新区就对来临港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最长免费入住15天的“临港青春驿站”,专享岗位推荐、面试辅导、创业咨询等服务,向首次来临港的青年人才发放500元的交通出行、文旅休闲等专属权益。其实各地在争夺青年、争创青年友好型城市方面,这些年来在落户、保障等方面都出了不少政策。
我们学校今年有5300多名本硕博应届毕业生,今年春季招聘以来,举办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60多场,学校对毕业生开展的“一生一策”的就业辅导也发挥了很好效果,就业落实工作顺利圆满。
招聘会现场
观察者网:我们前几天在招聘会上也询问了几位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有人就反映感觉学历在贬值,本科生找工作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应届生陷入“卷学历→学历贬值→继续内卷”的循环,不知道您在高校里观察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些孩子,您有什么建议?
曹东勃:1998年大学扩招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0%。四年后的2002年,这个数字就突破了15%,也就是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19年突破了50%,那就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3年,我们突破了60%。
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25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写着:“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我提醒大家注意这个文件的时限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那个时候——这意味着,优质本科扩容、研究生扩招、博士生占比提高、专硕专博大力发展的政策指向是贯通未来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趋势。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两会期间,以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官宣各自扩招150名本科为标志,双一流高校(即“优质本科”)相继宣布扩大本科招生。
这个趋势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在一些学校,本科生直接就业的比例可能会逐渐降低,代之以大比例升学深造,小比例直接就业;另一些学校则相反。
无论是直接就业的,还是继续升学的,可能都会遇到你所说的这种“持续内卷”的焦虑之中。其实,所谓的“学历贬值”背后,是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不意味着个人价值的贬值。
我想大家经常会在网络上、短视频平台搜到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教材,也会看到很多人回忆起他们在那个年代读书时数学老师、物理老师逻辑清晰的讲授。作为过来人,我们其实很清楚那个年代不少初高中的老师其实没有大学本科学历,但为什么今天当我们辅导孩子课业的时候会发出“为什么我们当年那些中专、大专毕业的中学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那么清晰,你们学校那些本科硕士毕业的老师怎么就不教或者教不明白”的感觉呢?真是“防自学”吗?
当学历的光环褪去时,真正的能力才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内卷的本质是赛道过于拥挤,而破局之道在于开辟自己的路径。教育给予我们的不应只是一张纸,而是自我养成、自我重塑、自我赋能的能力。所以我的建议是,身外之物都是可以带走的,一纸学历也是如此,但扎根进头脑中的思维和能力是带不走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知人之明、自知之明,呵护自己的兴趣。
观察者网: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文科生感慨“专业不敌PPT技能”,理工科面临“实验室与产线脱节”……很多年轻人都发现课本知识、学校绩点与职场竞争力有较大差距,这也加剧了年轻人对于人生、就业的迷茫和焦虑,以及对于教育价值的质疑。您认为,这种“技能错配”的根源是什么?
曹东勃:这种技能错配有年轻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认知的原因,也有我们教育改革还存在的一些堵点,其根源在于我们还没有处理好很多关系。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讲了正确处理五对关系: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
你上面谈到的一些现象,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特别是前面三对关系中还做得很不够、需要持续完善改进的地方。目前,大国博弈形势逼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更高要求形势催人。如果高等教育闭门造车、老虎屁股摸不得,以一套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去应对数智时代的全新挑战和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还要美其名曰“尊重传统”,其结果只能是越发脱离社会需要,经过高校“生产线”“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得到企业认可、满足社会需要,那这样的高等教育就是失败的,是没有得到和通过社会检验的。
文理教育都面临着时代变革的巨大挑战。推荐大家读一读东京大学副校长吉见俊哉的《“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一书,他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张——“人生三次入大学”。第一次就是十八九岁的年纪,第二次是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之后再回炉,第三次是退休之后。第一次用年轻的最富创造力的头脑学理工科,第二次是结合工作的经验带着问题回来修习经营管理和社会科学,第三次是随心所欲听从自己内心的兴趣思考哲学大问题。我觉得,吉见俊哉的这个概括是有启发性的,其实也是我们已经看到的某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