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是,极端高温将成为常态

编者按:今年以来最强高温正影响我国,多地遭遇同期罕见高温。这种高温会成为未来夏天的常态吗?本文为地质学博主“等风”在知乎相关问题下的回答,观察者网转载,供各位读者参考。
【文/等风】
显而易见的结论:是的,极端高温会成为常态。
国家气候中心发表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表明了21世纪以来我国极端高温频次正在波动中不断升高的现实。
由于全球变暖的加剧,我国近年来的地表平均气温已经比10来年前高了1℃左右,比40年前高了2.5℃左右。而盛夏的高温事件一般变暖会更明显,极值往往比之前高2~3℃,也就是以前33℃左右的天气在现在可能就是35℃的高温,之前37~38℃的高温将成为40℃的极端高温。
华东地区的代表高温城市——杭州,显示了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我国东部地区高温不断增强的态势。
从上图的每年40℃+日数和下图的37℃+日数我们可以发现,杭州21世纪以来高温强度强的年份有2003年、2013年、2017年、2022年、2024年,这些年份和众所周知的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关系实际上不大,而更多的研究表明,我国东部的极端高温和土壤湿度条件、热带低频信号、北极海冰信号、青藏高原积雪等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
重庆沙坪坝国家气候观测站月均温变化图
重庆是我国受到高温影响最严重的省会城市。重庆21世纪以来的高温较强年份有:2006、2011、2013、2016、2017、2018、2022、2024。2022年和2024年的高温综合强度超越前面所有年份,仅2006年可在部分方面和2024年相当——2006年当时称当地高温干旱事件“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最近几年的气候变化程度来看,这种高温热浪事件的出现频率并不能以常态分析,根据周兵研究员的说法,百年一遇的高温早就可能变为“20年一遇”或“30年一遇”的水平。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在21世纪中叶,重庆七月均温都会上升到30℃前后,而这种情况下,比较热的年份情况就将达到32℃以上,也就是2022年这种年份的高温事件在21世纪中叶就将变为“五到十年一遇”,而到那时候,极端高温则变成比2022年还高上1~2℃的情况。
而到21世纪末,不同排放的区分度开始变大:弱排放依然稳定,甚至略有下降到目前水平;中排放则变成32℃前后,这意味着2022年高温热浪将变为类似两三年一遇的情况,而2006年、2024年这种高温事件将成为每年的常态;而如果是高排放的话,2022这种年份将成为常态甚至略偏低的情况,国家级气象站极端高温水平可能上升到接近50℃,自动站或许更高。
直接导致我国极端高温天气的,无非几个高压系统: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南亚高压)、大陆高压(伊朗高压和西风带高压脊)。这些高压系统都是暖高压系统,也称暖性反气旋。其温度大于四周,范围随高度而增大,到某高度后达到最大的高压系统。它不同于冷高压,是一种深厚的天气系统,可以从对流层下层一直伸展到对流层顶或更高。
当然,这些高压系统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副热带高压是动力高压,由哈德莱环流推动的气流下沉运动形成;而青藏高压属于热力高压,是因为高原受到太阳辐射强烈,低层气流受热辐合上升,高层空气质量堆积产生辐散而形成的高压。
H为南亚高压中心,目前来看南亚高压为东部型
红圈内为庞大的副热带高压
不过这两类高压以及西风带的高压脊都能给予显著的类似热穹顶的效应,高压系统导致空气下沉并升温,抑制云层形成,使阳光直射地表。高压系统像“锅盖”一样锁住热空气,导致局部区域持续升温。
七月上旬以来,副热带高压持续西伸北抬,几乎控制了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此状态下,极端高温的出现不可避免。
目前来看,杭州是大概率要突破40℃的,而其他城市如合肥、上海、南昌、南京、重庆等也会出现接近40℃的高温。截至笔者发文时,合肥气温达到了39.3℃,创7月上旬最高纪录。
而且后期副热带高压还要持续北抬影响到东北地区,东北今年的热度也会比常年更强。
参考文献:
[1]卢珊,胡泽勇,沈姣姣,等.近62年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J/OL].高原气象,1-13.
[2]赵宗慈,罗勇,黄建斌.全球变暖与中国变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4,20(06):808-812.
[3]罗娟,邓承之,朱岩,等.2022年盛夏重庆不同阶段高温特征及成因对比[J].气象,2023,49(09):1108-1118.
[4]金大超,管兆勇,王子佳,等.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4,47(05):713-720.
[5]陈笑笑,黄治勇,秦鹏程,等.长江中游夏季高温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J].干旱气象,2024,42(04):553-562.
[6]吴遥,唐红玉,董新宁,等.2022年夏季重庆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暴雨灾害,2024,43(01):110-120.
[7]《2022年中国气候公报》,国家气候中心
[8]《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国家气候中心
[9]马依依,潘欣,刘建勇,等,2024.2022年江南盛夏持续高温干旱事件成因诊断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47(3):194-204
[10]金大超,管兆勇,王子佳,等,2024.2022 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
[11] 郭祎, 陈海山, 董寅硕. 2025. 2022 年长江中下游夏季极端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及陆面反馈的可能贡献 [J]. 大气科学, 49(1): 229−244. GUO Yi
[1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国家气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