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半年国家账本:税收收入逐渐回升,财政靠前发力明显 | 中国经济半年报④


2025年7月26日,江苏淮安,京杭运河水上立交枢纽扩建工程工地一片繁忙,目前已全面进入地涵施工阶段。图片来源:CFP
记者 王珍
财政部周五晚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财政靠前发力特征突出,财政收支运行稳中有进,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和前5个月持平。其中,税收收入92915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0.4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起,月度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同比保持增长,其中,4月增长1.9%,5月增长0.6%,6月增长1.0%,体现宏观经济处于渐进修复通道。
“从收入端看,税收收入延续恢复态势,同比降幅逐步收窄、转升,其中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和国内消费税等主要税种表现良好、同比均增长,显示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闫彦明对界面新闻说。
财政部数据显示,主要税种方面,1-6月,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2.8%、1.7%、8.0%。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税收表现良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9.2%、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8.6%。
非税收入方面,1-6月实现收入2265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8.0个百分点。其中,5、6月份非税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2%、3.7%。分析师指出,这既与基数效应有关,也体现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见效。
闫彦明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在此要求下,上半年罚没收入同比下降4.3%,非税收入占比回落,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加快预算下达上下功夫、用好债券资金上见实效、保障基本民生上加力度、提振消费行动上出新招、地方财力保障上增强度。
预算下达方面,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周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下达进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在债券发行方面,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对界面新闻表示,上半年国债发行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共发行国债7.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3%,国债发行前置支撑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平稳。另外,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5%,有力推动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快。
据界面新闻测算,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271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全年预算的47.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进度较快,分别为55.6%、51.5%,与宏观逆周期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高度契合。
1-6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30%,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7.6%。两本账合计后的广义财政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全年预算的44.5%,比2024年上半年高出2.1个百分点。
在提振消费行动上,1-6月,财政部分两批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此外,上半年财政部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加大了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大幅减轻地方还本付息压力,腾出更多资源用于保民生、促发展。
分析师表示,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财政运行稳中向好,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关税博弈反复、内需依然不足的背景下,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
闫彦明指出,在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的要求。
他表示,“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节奏、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意味着,可视经济运行情况,考虑继续增发特别国债、加大专项债收储力度、成立房地产收储专项基金、设立稳外贸基金以及增发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及时扩内需、提信心。
浙商证券分析师李超也在研报中表示,为应对后续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增发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可能性。
不过,张迪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来看,上半年财政收支缺口规模有限,今年的财政环境更像2022年,年内再度增发国债的必要性不强,除非下半年预算内收入走弱、土地收入持续下行同时发生,不然可以通过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的方式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21.9%,上月为下降14.6%。
分析师指出,从土地成交到土地价款进入国库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土地出让收入数据相对滞后,6月份土地出让收入更多反映的是前期土地成交热度,对于后续土地收入不可过于乐观。
张迪表示,土地收入走势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但目前房地产需求侧仍偏弱。从资金来源看,房企销售回款持续负增长,从“保交楼”政策来看,存量待施工项目逐步减少,继而带动整体施工面积降低。此外,本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是“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而十年前会议提到的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2025年7月26日,江苏淮安,京杭运河水上立交枢纽扩建工程工地一片繁忙,目前已全面进入地涵施工阶段。图片来源:CFP
记者 王珍
财政部周五晚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财政靠前发力特征突出,财政收支运行稳中有进,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和前5个月持平。其中,税收收入92915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比前5个月收窄0.4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分析人士指出,4月份起,月度税收收入连续3个月同比保持增长,其中,4月增长1.9%,5月增长0.6%,6月增长1.0%,体现宏观经济处于渐进修复通道。
“从收入端看,税收收入延续恢复态势,同比降幅逐步收窄、转升,其中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和国内消费税等主要税种表现良好、同比均增长,显示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闫彦明对界面新闻说。
财政部数据显示,主要税种方面,1-6月,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2.8%、1.7%、8.0%。从行业看,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税收表现良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2%、9.2%、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8%,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8.6%。
非税收入方面,1-6月实现收入22651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8.0个百分点。其中,5、6月份非税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2%、3.7%。分析师指出,这既与基数效应有关,也体现了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见效。
闫彦明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在此要求下,上半年罚没收入同比下降4.3%,非税收入占比回落,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加快预算下达上下功夫、用好债券资金上见实效、保障基本民生上加力度、提振消费行动上出新招、地方财力保障上增强度。
预算下达方面,财政部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周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29万亿元,占年初预算的89.8%,下达进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在债券发行方面,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对界面新闻表示,上半年国债发行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共发行国债7.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3%,国债发行前置支撑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平稳。另外,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5%,有力推动政府性基金支出加快。
据界面新闻测算,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271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全年预算的47.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进度较快,分别为55.6%、51.5%,与宏观逆周期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高度契合。
1-6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30%,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7.6%。两本账合计后的广义财政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全年预算的44.5%,比2024年上半年高出2.1个百分点。
在提振消费行动上,1-6月,财政部分两批预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此外,上半年财政部下达均衡性转移支付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加大了对地方财力的支持。指导督促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大幅减轻地方还本付息压力,腾出更多资源用于保民生、促发展。
分析师表示,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财政运行稳中向好,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关税博弈反复、内需依然不足的背景下,下半年国内经济运行可能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
闫彦明指出,在经济修复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财政政策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落实好国务院提出的“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的要求。
他表示,“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节奏、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意味着,可视经济运行情况,考虑继续增发特别国债、加大专项债收储力度、成立房地产收储专项基金、设立稳外贸基金以及增发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及时扩内需、提信心。
浙商证券分析师李超也在研报中表示,为应对后续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增发特别国债和专项债的可能性。
不过,张迪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来看,上半年财政收支缺口规模有限,今年的财政环境更像2022年,年内再度增发国债的必要性不强,除非下半年预算内收入走弱、土地收入持续下行同时发生,不然可以通过投放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和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的方式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21.9%,上月为下降14.6%。
分析师指出,从土地成交到土地价款进入国库有一定的时滞,因此土地出让收入数据相对滞后,6月份土地出让收入更多反映的是前期土地成交热度,对于后续土地收入不可过于乐观。
张迪表示,土地收入走势主要取决于房地产市场,但目前房地产需求侧仍偏弱。从资金来源看,房企销售回款持续负增长,从“保交楼”政策来看,存量待施工项目逐步减少,继而带动整体施工面积降低。此外,本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是“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而十年前会议提到的是“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这意味着未来房地产开发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