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差体感越来越大?

7月 22, 2025 - 22:07
为什么温差体感越来越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我遇到了一个表达上的难题:无论说什么、写什么,总感觉对面有人在皱眉头。可能不是我的错,确实因为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大家现在的体感差异大到几乎无法调和,任何解释都很难获得大部分人的共鸣。有人点头,有人摇头,很难找到同频道。


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敏感到别人在心里皱眉头都能感觉到。所以,这个“温差”绝对在扩大,这个信心我有。但体感冲击最大的,好像并不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官方GDP和工资卡之间的温差,而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温差:


一方面,肉眼能见物理世界中让人头痛的问题越来越多:外卖小哥疲于奔命,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降薪裁员,人生的无意义感越来越重。放眼世界就更心塞,冷战热战,懂王威胁,地缘紧张,飞机失事,世界早就不是平的了,已经变成了密室逃脱。


但与此同时,数字世界却一骑绝尘:感觉时代在飞速进步,技术越来越强大,生活越来越便利,能打免单车,可叫0元外卖;AI强大到代笔论文、代你上大学、代你做牛马(白领);算法还为你打造了一个舒适信息圈,你大可不必接触到那些让你不高兴的信息。


现实世界在崩溃,而数字世界却进步得头也不回,越来越先进、方便、便宜、舒坦。


这两件事有关系吗?




这个问题一旦问出口,答案好像也就有了:确实有关系。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先进、方便、便宜、舒坦”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需要代价,需要付出,需要成本(我知道很老登,大家先忍耐一下)


这些“成本”和“代价”,也可以叫做“摩擦力”:


说到“摩擦力”,立刻想起《文理两开花》里总结的数字世界底层逻辑“六大筐”中的“耗散结构”和“摩擦力”:用来解释什么样的”飞轮效应“才work。


解释过程很复杂,大家可以重温《文理两开花》,我极简总结下:


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本质上是“耗散结构”。因为它们是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持续交换物质和能量,所以不会慢慢死掉(“熵增”或“热寂”)。同时,这些系统内部拥有强大的“正反馈”机制,有很强的自我增长能力——只要给点能量,就能自己发展壮大。一个系统只有成为这样的耗散结构,才有机会生存并发展壮大,实现高速增长。


但这么说只讲了故事的一半,还有另外重要的一半。


如果你想让这个系统不崩溃,就必须有与“正反馈”相反的东西来平衡它。 这个东西,我们可以叫它“负反馈机制”,或者“摩擦力”。


一个系统不崩溃的前提,就是要有人为设计的“摩擦力”:既要有“正反馈机制”(油门),也有“负反馈机制”(刹车)。且系统内真实的“摩擦力”或者“成本”,必须公开透明,要让所有参与者都能看得见。


如果没有,终会崩溃。


但数字世界里似乎看不到摩擦力,是它们消失了吗?


并没有。它们只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更隐蔽的地方,也就是物理世界里。


这种“转移”在不同国家体现不同:在美国,体现为基础设施不堪重负,飞机事故频出;在东南亚,体现为电力供应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在我国,这个情况并不存在,我大基建水平世界领先,绝对能够承受并支撑光速发展的数字经济——这还没考虑到马上就要开工的雅鲁藏布江大水电呢,那可是三个三峡。


那我们的摩擦力转移到哪里去了?


如果其他国家转移到了“精疲力竭的基建系统”上,那我们很可能转移到了“精疲力竭的人”的身上。



比如外卖大战中永不停歇的外卖小哥、滴滴司机、和快递小哥;比如航司控制成本、严格考核、竞争加剧、不敢出错而高度紧张的飞行员;比如卷;比如要求“始终在线、更低成本、人员精简”的管理系统。


但数字世界越轻松,现实世界摩擦力越大,系统和人总会精疲力竭。


在数字经济中,我们感觉到的丝滑,其实依赖于这些日渐疲惫的物理世界骨干。如果骨干崩溃,数字丝滑感也会瞬间蒸发。


地缘政治也是这种转移崩了的表象,全球化太丝滑,掩盖了多少红脖子成本才换来了MAGA。换成大家更熟悉的表述,就是“静重理论”(你岁月静好因为有人负重前行),或者“混还理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由于现实世界的摩擦力能见度太低,导致数字世界一直在透支物理世界却无人知晓。这可能就是“数字时代的贫富差距”。


按照承受的摩擦力大小来分阶级:在数字世界里,只要你有钱,就能轻松享受丝滑的数字世界,把摩擦力和成本向物理世界下层传导。


在现实世界中,摩擦和负反馈无处不在。系统和人压力越来越大。



解决方案我也不知道(我没有观点)。但系统最终会自己找平衡,也许经济再下行一点,一切就会”慢下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