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称史上最热夏天,但欧洲人为什么就不装空调?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若羲】
今年欧洲的夏天似乎来得更猛一些。
随着六月夏至日白昼时长达到顶峰,酷暑也迫不及待地来袭。从南到北,热浪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整个欧洲。朋友向我诉苦,就连一向阴冷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近日最高气温也升到了35度——要知道,阿姆斯特丹的纬度已经接近我国的北极村,通常夏季气温在15到25摄氏度之间,35摄氏度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反常的高温。更何况,即便是高温天气,也没有空调可开。
最近欧洲多国发布高温预警
没错,尽管与中国的酷暑相比,(除南欧之外的)大部分欧洲地区的高温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是欧洲家庭的空调普及率远低于中国和美国,仅有20%[1],其中德国和英国空调普及率仅为3%,法国为5%。[1]这也意味着,即使在难以忍耐的高温天气,大部分欧洲人都无法在家享受到空调带来的凉爽。
按国家和地区划分的建筑空间制冷最终能源消耗量。2016年欧盟制冷耗能量仅占全球1.2%。图源:国际能源署
我自认不是怕热的人,在国内南方城市生活时,也很少开空调。刚到欧洲时,看到天气预报35度高温,心里还很不以为意,觉得不过是洒洒水罢了。结果,却被杀了个措手不及。
在日内瓦,倘若遇上高温天,失去了空调这个“杀手锏”,我只能紧闭遮阳帘,通过“不见天日”的黑暗,减少阳光对室内气温的火上浇油。同时,我还在地板上洒水,并打开电风扇加速蒸发吸热。
但这一套操作下来,除了把自己整得昏昏欲睡之外,防暑降温效果仍然有限。随着午后阳光持续发力,气温一点点上升,只觉得如坐针毡。
更可怕的是,由于当地纬度高,白昼很长,即使是晚上八九点钟仍然阳光普照。傍晚六七点,在国内可能气温已经逐渐转凉,但在欧洲,这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如果实在受不了酷暑,我就只好躲到为数不多有空调的公共场所去“蹭”冷气,周边的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影院一到夏天便成了我的“避难所”。
不过,瑞士的空调也不是那么好蹭的。就拿电影院来说,一张电影需要花费一两百人民币,用来换两个小时的清凉,也并不便宜。每当此时,我都会无比怀念在国内几乎家家户户有空调的日子,不管外面多热,回到家打开空调便万事大吉。
和身边的同事朋友聊到酷暑天气时,大家都纷纷倒苦水,表示深受其害。但有意思的是,最终选择安装空调的人却是少数。一位居住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朋友,在纠结许久之后才购置了空调,他的理由是,“家里有小孩,不装空调实在太难了。”
西班牙西南部6月28日录得破纪录的46℃高温 美联社
但其实,在欧洲,没空调难,安装空调更难。
首先是法律政策限制。在许多欧洲国家,安装空调需要经历复杂繁琐的程序。
比如,在法国,由于安装空调外机会造成建筑外立面改动,所以必须提前向所在地市政厅提交工程申报,在获得许可后才能施工。假如居住的是公寓楼,安装空调也可能影响公共区域,所以必须经过业主大会投票表决并获得同意。这两步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由于巴黎市区有许多仍在正常使用和居住的历史建筑(如奥斯曼风格建筑),空调外机势必会影响历史建筑外观,因此人们普遍采取“非必要不安装”的态度。正如巴黎市202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方案》所述:“在老旧住宅中,安装空调系统仍不普遍,仅在部分极易受阳光直射且临近嘈杂道路的住宅中偶有应用(因开窗通风会对居民造成困扰),或在保温效果差的阁楼住宅中(因易发生严重过热现象)。”[3]
但即便是新建住宅的规划,也鲜少考虑到空调制冷系统的安装。因此,公寓楼住户空调排放的热空气可能对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造成干扰,影响高层住宅的降温效果,业主大会在投票表决时也会更加慎重。
再考虑到法国的行政效率,从报批到获批,前前后后动辄需要一两个月,好不容易等到一纸批文下来,夏天最热的时候可能早已过去。
即使获得批文顺利安装空调,也并非一劳永逸。根据法国《关于防治邻里噪音的法令》及《公共卫生法典》,环境噪音(包括空调噪音)不得超过25分贝,如果超过该标准,空调噪音就有可能被视为噪音污染,并受到投诉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