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工智能的未来或将开放(且属于中国)

7月 10, 2025 - 08:38
为何人工智能的未来或将开放(且属于中国)
Array

中国强大的全新开源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R1的发布,在全球科技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该模型免费且免版税,颠覆了金融市场,挑战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引发了人们对硅谷严密保护的商业模式可能不再有效的担忧。

DeepSeek的开源发布被广泛视为美国万亿美元科技股抛售的关键导火索,表明投资者对人工智能商品化和中国日益增强的竞争力深感担忧。R1被称为“中国版”OpenAI的GPT-4,它扰乱了投资者的情绪,并改变了全球人工智能地缘政治格局。

报告显示,R1使用英伟达的H800芯片,计算成本不到600万美元。虽然完整的开发费用尚未披露,但这表明其模型比专有模型更具成本效益。这表明R1的开发成本可能仅为OpenAI的GPT-4成本的一小部分——据传OpenAI的GPT-4成本高达数亿美元。这种成本效益,加上开放获取,使DeepSeek的模型具有独特的颠覆性。

阿里巴巴等中国公司免费发布了Qwen3-Embedding系列,而法国的Mistral AI(拥有欧洲首个推理大模型(Reasoning LLM))也纷纷效仿。除非美国采用开源战略,否则将面临失利的风险。毕竟,谷歌和Facebook等早期互联网巨头在实现商业化之前,就利用了免费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例如Gmail和地图)来推动用户采用。

在一个保密至上、模型通常严加保密的领域,泄露宝贵的工具似乎有悖常理。然而,曾经凭借GPT-4成为先驱的OpenAI如今却显得谨慎。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曾为旨在巩固人工智能领导地位的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项目辩护。然而,ChatGPT之外的实际扩展进展缓慢,仅推出了一个新兴的购物功能。美国竞争对手(Google Gemini、Meta Llama、Anthropic Claude)尚未推动更快或更低成本的创新。

最初的主导地位是逐步增强的,这得益于对英伟达芯片和其他技术的出口限制,这些限制减缓了中国的进步。然而,英伟达的黄仁勋警告称,这些限制可能会适得其反,催化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削弱美国的控制力。

开源已成为中国的战略变通之道:合法、可扩展且全球协作。它反映了安卓系统如何通过外部开发者蓬勃发展。人工智能通过迭代不断改进,而中国企业如今利用开源生态系统来完善和扩展模型,而无需承担所有成本,就像Google Play模式一样。

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将DeepSeek的崛起描述为开源的胜利,而不仅仅是中国超越美国。然而,地缘政治利害关系显而易见:免费访问降低了专有模型的盈利路径。如果开源模型达到同等水平,商业模型就会失去优势。

中国的工业实力在于速度和规模。通过用低成本、性能强大的模式渗透市场,它给竞争对手施加压力,直到只有占据主导地位、被广泛采用的模式仍然有价值——通过广告、数据或高级附加组件实现盈利,而谷歌和Facebook早已走在这条路上。

美国投资者对此非常清楚。据报道,DeepSeek发布后,人工智能领域市值缩水1万亿美元,反映出系统性担忧。对中国而言,开源是国家产业战略的另一个方面:通过“人工智能造福人类”来补贴、占据主导地位并宣称其善意。

开源并非毫无风险:如果美国技术可以免费获取,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竞争对手就可以利用并超越它。反之亦然。

中国也面临诸多限制。其严格的互联网审查制度引发了人们对在这种环境下训练的开源模型如何适应全球内容需求的质疑。这一点已在中国社交媒体应用小红书上有所体现。这款应用最近吸引了许多因TikTok可能被禁而逃离的美国用户。虽然跨文化交流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出现了一些紧张局势,尤其是在内容审核和对台湾等政治敏感话题的审查方面。

这些限制可能会使中国的人工智能模型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信任和相关性时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如此,开源人工智能让中国无需使用美国尖端芯片也能参与竞争,从而重新调整了全球人工智能格局。即使在美国,从伊隆·马斯克的Grok-1到OpenAI不断发展的立场,各大领导者也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长期主导地位不仅取决于专有控制,还取决于大规模的采用、可及性和创新。

最终,美国走向人工智能霸主地位的道路可能不在于关起门来守护模型,而在于拥抱开放和分散的原则,而中国目前正在利用这些原则来重塑全球竞争环境。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科技主导地位的下一次飞跃可能是中国所谓的“社会主义人工智能”方法的(非)预期后果。

本文所表达观点仅为作者自身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