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上岸”?

【文/ 邢婷婷】
“上岸”这个词在青年人群体中,经历了一个意义变化的过程。最初,这个词使用的范围是比较宽泛的,泛指在某件事情上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最终获得了成功。
近来,“上岸”的含义越来越聚焦,其内涵是通过努力获取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机会,外延则包括获取各种带有编制的工作——考公、考编、考教师资格证,进机关、进国企、进事业单位。也就是说,它的含义越来越靠近“铁饭碗”。
最近,并不拥有正式编制,但由公共财政支出聘用的岗位也被纳入“上岸”的选项中,人们把这种类编制的工作称作“编制平替”“瓷饭碗”,例如社区工作者。这意味着,在人们的认识里,只要是公共财政支出负责,哪怕没有被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序列,也至少是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
“上岸”与“下海”
“上岸”在今天的青年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例,2021年以来一直呈考生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家公务员局的数据,2023年“国考”的总报名人数突破259.8万,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名与录取比例超过5800∶1。2024年“国考”共计303.3万人通过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这也是“国考”报名规模首次迈入300万大关,相比2021年几近翻番。
2025年,考公人数再创新高。 图自:央视新闻
要理解青年,就要认识到,这是他们在对个人资源价值和自身特质预估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也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个人奋斗观念转变合力的结果。
当人们谈论“上岸”时,往往与它相对的一个词语是“下海”。40多年前的“下海”潮,除了进入市场经商的本义之外,还被赋予勇于打破窠臼、善于抓住机会、积极进取的引申义。相对之下,“上岸”则被认为是保守、缺乏魄力,是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追求个人稳定的理性规划,是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基调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有一种较为突出的声音批评追求“上岸”的年轻人:不敢闯、不敢拼,贪图安逸、依赖稳定。
在知乎上,关于“人为什么要考公务员”的提问中,高赞回答是这样讲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公务员差不多是最好的工作了。几十块钱报名费,既不看你几本出身,也不看你爹是谁,就看你笔试面试成绩的公平竞争。考上以后,只要你不作死、不违法乱纪,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国家就不会亏待你:体体面面,安安稳稳,生老病死包你一辈子。一生无忧、免于饥寒交迫、免于996ICU、免于中年失业、免于大起大落……这不好吗?某地有新三不孝:不考研、不考编、不考公。听过吧?为啥有这玩意儿?还不是因为这个社会给普通人翻身的机会就这么多点儿?你以为你不考公务员就能升职加薪、当上霸道总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醒醒,大兄弟。你要有这么幸运,还至于蹉跎这么多年?”
有青年说,“上岸”这个词好有意思,仿佛一个人在水里挣扎不休,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这个水是江是海,还是臭水沟、烂泥塘,总归就是一个人在里面翻腾、搏击,无所依靠、浑身湿透。至于“岸”上是什么样子,也并没有一个确切或清晰的认识。在竭尽全力“上岸”的时候,也不知道“岸”是不是救命稻草,只知道上去了不管是不是光明大道、有没有锦绣前程,至少有了一个干干爽爽、踏踏实实落脚的地方。
所以,目前关于“上岸”的种种讨论,大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性后果予以评价,既没有注意到“上岸”的过程与结果中所蕴含的千差万别的境遇,也缺乏对青年主体意义的深入观察。什么是“上岸”?它有着丰富的、具象的含义——稳定的工作节奏、明确的职业路径、不受KPI影响的收入结构,以及具有跨代际优越性的体面身份。青年对于“上岸”的认识,并不都是基于被动和实用主义的动机。他们对于保障的理解,并非简单的旱涝保收;仅仅待在“岸”上,也并非全部的职业期待。
我们接下来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上岸”意味着什么;二是青年一代如何认识“上岸”。
“上岸”不易
在讨论“上岸”在当代青年奋斗观中的价值和地位之前,先来看一组近几年的就业数据,了解近几年青年择业的宏观背景和现实压力。
首先,求职人口总体数量增加,而招聘岗位数量一直呈现减少趋势。一方面,求职人数总量增加,伴随着不同类型的求职者形成叠加压力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国家统计局2023年初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还有近20万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问题没有解决。2022年我国失业率统计为6.1%,其中有一部分因裁员、行业优化等造成的失业人口,也将再度进入求职市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就形成了应届大学生、再就业人群的叠加竞争。
另一方面,社会上释放出来的岗位需求量下行却较为明显。2022年底有1697家上市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超90万。2023年以来,释放出的新岗位数量减少了20%,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岗位需求明显下降,部分中小微企业缩减招收名额或直接停招。字节跳动2022年下半年发布岗位约3000个,较上一年缩减60%;美团发布岗位约5000个,较上一年缩减50%以上。
其次,互联网大厂渐渐“不香了”。互联网大厂在过去的十年多时间里,为青年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但是近几年人们能够享受到的发展红利却越来越少。大厂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深夜甚至凌晨上百人排队叫车的大厂加夜班场面是每个在大厂工作过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这几座城市定居成本之高,让年轻的大厂人感叹“这里允许你窥探、接受你燃烧,但从来未曾打算接纳”。“35岁被裁”“高龄员工劝退”,员工的经验和资历在追求性价比和年轻化的大厂面前似乎不值一提,能在大厂做到退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逃离35岁陷阱”让一些青年对大厂产生犹疑。
近两年,影响更为直接的一个现象是,部分互联网头部企业还出现了“撕offer”的现象,即先给毕业生发放offer(录用通知),但在正式入职前,人事部门突然告知“公司没有HC(headcount,即正式员工名额),offer需做撤销处理”。所以,“毕业后的首选还是不是大厂”在青年人择业和就业时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再次,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读书所在地工作机会日益减少,向市场要效益、争取高收入来改变生活处境难度加大。但是如果回农村,基层就业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行政管理类或综合性岗位,缺乏专业技术类岗位。这将学生推向了举棋不定的状态:既想回家乡工作,又担心发展前途受限;既想尝试留在大城市奋斗,又受制于工作机会的减少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对于这些尚在校园、社会资本十分有限的学生,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读书所在地,能够获得一份体制内的工作,都成为职业生涯起步的上策。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入体制内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选择。然而,随着人数的增长,“上岸”之路已然拥挤不堪,招录还充满了各种要求和限制。
以目前的“全国第一大考”公务员考试为例,首先,报考公务员有明确的年龄规定,即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非在职)招考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这也意味着,35岁是大多数地区、大多数人报考年龄的上限,过了35岁,编制的大门就不再向你开放了。
其次,关于文化程度,尽管明文规定报考公务员要求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部分岗位要求本科学历或者研究生学历,但随着这些年学历普遍提升,很多岗位报考者的实际学历都要高出招考公告中的要求一大截,于是水涨船高,造成了实际上没有硕士学位就无力竞争公务员考试的局面。
再次,部分招考职位要求“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这具体意味着报考人员须具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生产一线、农村、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或曾在军队服役、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累计2年以上的经历。
其中,“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服务基层时间计入基层工作经历;在全日制学校就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兼职等不能作为基层工作经历。抛开其他各种个人不可控因素,年龄、学历、基层工作经历等方面的要求已经在报考公务员的青年面前竖起了层层壁垒。但是这并没有降低他们对公务员考试的热情,近年来,公务员报考人数始终处于上涨趋势。
据界面教育统计,2022—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分别为212.3万、259.77万、303.3万,同比增速分别为35%、22%、17%。面对“国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一些青年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并不具备正式编制的社区工作者。例如,上海市某区属国有企业2023年招聘名额为40人,仅在上海市内就收到逾千份简历;其中一个文秘行政类的岗位,收到上百份简历,其中不乏名校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同样是在2023年,在安徽一个县级市,35个社工岗位就迎来了超过 2000名竞争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年。
其实,青年一代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也有着清晰的认识:它早就不再是“面朝南,好做官”了。今天在体制内工作,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扎根基层,时常加班,体力要跟得上工作的节奏,脑力要跟得上工作的要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体制内的上升空间都较为有限,上升通道是否通畅也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然而,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不受 KPI 影响的收入结构、即便不能前进也不会后退的职业路径,还是让青年一代愿意踏上这拥挤的“上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