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东:经济塑造地区战后格局

7月 9, 2025 - 05:13
新中东:经济塑造地区战后格局
Array

中东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止的舞台。整整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占领、冲突和政变之间摇摆不定。联盟如同季节更替般变幻莫测,其地图是在会议上绘制的,而与会代表却不包括该地区的人民——他们仅仅出现在墙上的象征性图画中。然而,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在实质、时间和方式上都截然不同。

今天,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重塑的时刻,但这并非仅仅通过战争来实现,而是通过新的经济平衡、技术和地缘政治定位的转变来实现。

这一次,新中东不再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相反,它正在通过项目、走廊、金融决策和利益而进行重塑,这些因素超越了军事力量的逻辑而转向了经济效率的逻辑,从一个充满杀戮的地区转变为一个利润丰厚的地区。

我们当前看到的经济转型并非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系列关键事件不断累积的结果。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对该地区的关注点逐渐发生转移。

在2003年伊拉克遭到入侵之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直接的军事主导是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的。这也导致了后来的转变,并以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为标志——这明确宣告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开始下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俄罗斯等其他大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以及沙特、阿联酋和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的经济和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我们清晰地见证了诸如“印度-中东-欧洲公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途经伊拉克和约旦而连接海湾地区、土耳其和欧洲的贸易走廊等大型项目,它们不仅仅是一些基础设施或物流项目,更是构建新中东经济格局的基石。战争不再仅仅发生在前线,铁路线路、天然气价格、数据中心位置以及供应链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沙特和阿联酋通过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而成功减少了国家对石油的依赖 (社交网站)

经济视角

要理解新中东的格局,我们必须从经济视角而非仅仅从安全视角来看待该地区。几十年来,中东地区一直以能源出口和战火纷飞而闻名世界,如今,它正在全球经济的未来格局中争夺一席之地。例如,在2015年之前,沙特阿拉伯公共收入的90%以上都依赖石油。但通过“沙特2030愿景”,该国通过将收入来源多元化、每年吸引超过300亿美元的非石油投资以及开发“NEOM”等未来项目(预计该项目预算约为5000亿美元),而成功地逐步降低了这一比例,并使该国成为了全球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的一个中心。

阿联酋也在这一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已转型成为全球金融和商业中心,其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与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相媲美,并且建立了基于创新、技术和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经济体系。

卡塔尔则利用其财政盈余,并依托其作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而成功构建了一个从欧洲延伸至亚洲的能源、政治和媒体影响力一体化网络。

然而,与这种积极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经济体仍在这场洪流中苦苦挣扎,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伊拉克。伊拉克拥有该地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储量,以及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此外,伊拉克还享有优越的战略位置,可以成为连接亚洲与欧洲、海湾地区与土耳其的物流枢纽。然而,管理不善、腐败和政治动荡却导致该国至今仍有超过92%的预算依赖石油。此外,由于伊拉克一直无法吸引大量外国投资,其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也明显放缓,从而使它的情况雪上加霜。

这就意味着,尽管伊拉克拥有诸多优势,但它仍然处于机遇的边缘。它要么通过改革开放而加入新的中东俱乐部,要么就会被边缘化,并成为其他新兴国家之间的一个中转站。

地缘经济地震

促成该地区格局重塑的最重大的一项转变,是2023年10月以色列对加沙的入侵。许多人原本以为这只是巴勒斯坦-以色列持续冲突的新一轮爆发,但后来却被证明是一场真正的地缘经济地震。

这场战争将也门胡塞武装组织推向了全球影响力的前沿——他们袭击了红海航运,导致苏伊士运河在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下降了17%,并且扰乱了全球供应链。以色列对加沙的猛烈轰炸和地面入侵也彻底摧毁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并阻碍了以色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正在酝酿的关系正常化和经济联系项目。

以色列自身也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打击,而此前一直致力于转型成为区域经济和技术中心的以色列,其外国投资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下降了60%,其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了700亿美元,此外还有公共预算的枯竭和劳动力市场的损失。

这一事实证明,稳定是任何经济复兴的基石,战争不再仅仅是政治斗争,而是会直接影响到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

经济地理

当前的情况可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期的情况相提并论,当时,各大国根据各自的殖民势力范围而重新划分了该地区。而其不同之处在于,当时的地图是在桌子上绘制的,而今天的地图则是通过项目、技术转型和经济互联互通而在实地绘制的。在过去,地缘政治曾是其中的主导力量,而现在,经济地理已经成为了新的指南针。

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为新中东格局的全面出现设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表。到2030年,大多数经济互联互通项目——例如“印度-海湾-欧洲走廊”、伊拉克大法奥港以及沙特“NEOM”数字平台——都将投入运营,而该地区的主要参与者也将明确。

在2030年至2035年期间,经济凝聚力将面临严峻考验,尤其是在气候挑战、全球能源需求转变和人口压力的背景之下。如果一些国家无法使其经济适应这些挑战,那么它们将注定陷入混乱、依赖或者被边缘化。

到2040年,一个截然不同的中东地区即将出现,衡量实力的将不再是士兵数量或者军火交易,而是以下指标:

  • 数据流通量。
  • 港口吞吐量。
  • 初创企业数量。
  • 创新指标。
  • 资本流动量。

谁能理解这种新的语言并明智地参与其中,谁就能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那些仍然受制于过去语言的人,最终只能成为看着这一切发生的旁观者。

新中东既非必然,也非现成。相反,它是一个正在酝酿当中的项目,每个国家都可以选择自己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机遇仍然存在,但却不会等待太久。

来源: 半岛电视台